巴中二十世紀初,震驚歐洲領域的低溫實驗室開拓者
admin 2020-11-10 12:54:07 6058閱讀
二十世紀初,這個實驗室在昂納斯(K.Onnes)領導下,在低溫領域獨占鰲頭,最先實現了氦的液化,發現了超導電性,并一直在低溫和超導領域居領先地位.特別是它以大規模工業技術發展實驗室,開創了大科學的新紀元.荷蘭是一個工業小國,荷蘭萊頓低溫實驗室的經驗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.
談到萊頓低溫實驗室就不得不先提及它的創始人,低溫物理學家卡麥林·昂尼斯(Kamerlingh Onnes ),他于1853年9月21日生于荷蘭的格羅寧根,1926年2月21日卒于荷蘭的萊頓。因制成液氦和發現超導現象于191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1882年,29歲的昂尼斯被任命為萊頓大學物理學教授和物理實驗室負責人。當時物理學正處在一個轉變的時代,人們越來越重視物理實驗。昂尼斯在擔任萊頓大學物理實驗室負責人后,就決定把研究低溫物理作為主攻方向。要進行低溫方面的實驗,首先就要獲得低溫,低溫要靠液化氣體獲得,當時只有氫和氦還沒有被液化。英國物理學家杜瓦從1877年開始研究,經過二十多年,于1898年液化了氫。昂尼斯領導的萊頓大學物理實驗室為了滿足低溫研究的需要,于1892~1894年建成了大型的液化氧、氮和空氣的工廠,1906年可以大量生產液氫,為液化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又經過兩年奮斗,終于在1908年7月10日成功地液化了氦,為在液氦溫度下研究物質的性質創造了條件。
總之,萊頓低溫實驗室逐漸在國際上贏得了日益重大的聲譽。
此文章由網站編寫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http://www.weo.xin